html模版電動床認真學習貫徹習總書記視察青海時重要講話精神
奮力打造全國重要的 新型能源基地



——訪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吳海昆



在決勝全面小康的開局之年,在全省奮力推進“三區建設”的關鍵時刻,習總書記親臨我省視察指導工作,提出“四個紮紮實實”重大要求。對此,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吳海昆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認為,這一重大要求,是推動青海未來發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動綱領,是對青海人民最大的鼓舞和鞭策。



青海日照充足、光熱資源富集,同時有大面積戈壁荒灘,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具有得天獨厚條件。吳海昆說,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中充分肯定瞭我省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成就,作為一名有幸參與匯報、親身聆聽總書記視察講話的黨員幹部,深感總書記是站在推動全國能源“四個革命”的戰略高度,指出瞭我省新型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向、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是把青海的事當成是大事,把青海各族人民當作親人,有一份樸實無華的青海情。



吳海昆說,我們要把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習總書記視察青海時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進一步堅定信心,抓住有利機遇,著力破解難題,奮力打造全國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



一是進一步完善規劃,推動有序發展。加快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快制定我省綠色能源示范省規劃,以建設海南、海西兩個“千萬千瓦級”綠色能源基地為重點,全面提升水平,創新體制機制,力爭2020年建成全國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



二是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奮起直追。我們一定按照總書記的指示和省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部署,引導科研和市場主體,瞄準提高光伏產品轉換效率等關鍵技術,采取高水平引進、聯合攻關等多種有效方式,著力補短板,實現彎道超車、後來居上。



三是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認真落實國傢支持新能源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全面清理取消地方不合理收費。加強招商選商,加快構建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把青海建成為我國重要的光伏、風電、儲能制造業基地。



四是進一步建設電網,加強基礎支撐。堅持把加快建設智能電網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完善省內智能電網。積極爭取國傢有關方面的幫助支持,加快規劃和建設特高壓電力通道,把青海及周邊省區的綠色能源集中起來打捆送出去,為我國大幅減少能源消費排放,實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的莊嚴承諾,做出應有的貢獻。(作者:張海虎)



堅定不移走好鹽湖循環經濟之路



——訪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興富



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並發表重要講話。鹽湖股份公司將如何貫徹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鹽湖未來如何發展?本報記者昨日專訪瞭該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興富。



王興富說,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鹽湖股份公司時作瞭重要講話,全公司各級黨政紀工團組織要把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一項首要政治任務,列入“兩學一做”的重要內容。我們要把講話精神落到實際工作中,去杠桿、降成本、強創新、強管理,強黨建、生產經營、安全環保、項目建設、科技研發等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習總書記的講話來開展。



王興富說,鹽湖的發展目標就是要利用好鹽湖資源、建設好循環經濟、發揮好示范作用。公司18000名員工、3300多名黨員都會努力團結在目標旗幟下,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去完成目標任務,推動企業和諧發展,實現鹽湖基業常青。



談及發展戰略和頂層設計,王興富說:“我們將借智借力,組織各方面專傢,認真研究和編制鹽湖產業的發展規劃,最終使鹽湖資源的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生態環保、鎂鋰鉀園上升至國傢層面。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鹽湖循環經濟之路,認真總結十多年來在鹽湖循環經濟建設特別是金屬鎂一體化項目建設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新鮮做法以及科技創新的成果,發揮好領頭雁的示范作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要抓手,化解好規模較大與產能過剩的矛盾,解決好化工產品高進低出的問題,規劃好‘十三五’期間新建的鎂鋰鉀項目,讓生態特色更加突出,使‘生態鎂鋰鉀園’成為國傢級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升級版。”



在談到生態保護時,王興富表示:得天獨厚的鹽湖資源鑄就瞭鹽湖股份的今天,開發利用好和保護好鹽湖資源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產業報國的使命,更是造福子孫後代的重任。我們將把生態環保的理念貫穿於鎂鋰鉀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循環利用的技術研發過程中,取得更多技術突破,實現供需兩側低碳化,為真正打造國傢鹽湖循環經濟試驗區的樣板起到作用,提供有力支撐,推動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提升企業的創造力、影響力、競爭力。



王興富認為,未來發展任重道遠,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我們將以科技創新驅動為動力,集中科技力量在鋰鹽產業化、高純化、金屬化,鹵水煉鎂、鎂合金應用開發及鎂鹽研發、儲能熔鹽,光鎂結合特別是脫氯等方面實現顛覆性技術突破,支撐新材料、新能源、新產業發展,確保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實台灣電動床工廠現產業間融合、耦合發展,實現‘生態鎂鋰鉀園’的宏偉戰略目標。”(作者:黃瑾辰)



在綠色轉型和創新驅動中提高青海實力



——訪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蘇海紅



習總書記來青海視察時提出瞭“紮紮實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要求。談到如何貫徹落實這一重大要求,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蘇海紅認為,一定要真正樹立新發展理念,提高資源和要素配置及利用效率,挖掘青海特色優勢,培育經濟增長新引擎,助推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在蘇海紅看來,面對全省資源和人口分佈的非均衡性和區域產業體系間的疏散性等問題,應加快供給側改革,強化工業化與規模化、園區化、集群化同步發展,以及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的統籌協調推進,不斷提高青海資源和要素的配置及利用效率。



針對如何構建循環經濟體系,蘇海紅認為,高原地理環境及其資源條件,造就瞭青海獨特的優勢資源和綠色發展基礎。面向綠色發展新趨勢,我省要以兩個國傢級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為突破口,加大對傳統工業的“循環化”和“綠色化”改造,逐步建立綠色循環型農業體系、工業體系和服務業體系,提升青海綠色產業的競爭力。



“扶持企業提質增效並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是關鍵。”蘇海紅說,要發揮財政獎補機制的導向、杠桿作用,重點支持和創建企業轉型升級公共服務平臺,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建立產業關聯和分工協作機制,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采取“一企一策”的辦法深化國有經濟改革,促使國有企業盡快完成從裝備升級到技術、管理和產品的綜合升級。



蘇海紅同時認為,要紮紮實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走科技創新之路,提高轉型升級促進政策對企業的開放度,以科技創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拓展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驅動傳統產業生產組織方式重構和商業模式創新。



“我們堅信通過綠色轉型和創新驅動,青海將盡早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要求。”蘇海紅感慨而言。(作者:董潔)



既“循環”又“經濟”



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察爾汗鹽湖視察時指出,鹽湖資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資源,也是全國的戰略性資源,務必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動區內相關產業流程、技術、工藝創新,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讓鹽湖這一寶貴資源永續造福人民。



習總書記重要指示中蘊含的全局意識、科學意識、生態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發人深省。在資源和環境保護上,我們有著沉重的歷史欠賬。據記載,古代“絲綢之路”穿過的我國許多地區,當時商賈往來,經濟發達,但由於長期戰爭、過度開發和氣候變化等原因,生態環境嚴台灣電動床工廠重惡化,一些著名城池逐漸衰落廢棄,人口被迫遷移。前車之鑒,不敢遺忘,如果粗放的發展方式得不到根本扭轉,我們有可能重蹈歷史覆轍。



青海有著豐富的資源,尤其是“聚寶盆”柴達木,不僅是鹽的世界,還有豐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種金屬礦藏,如冷湖的石油、魚卡的煤、錫鐵山的鉛鋅礦等,但這些絕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我們得有“資源形勢不容樂觀,資源相對短缺”的危機感,得有既要“循環”又要“經濟”的使命感。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盡一切可能,把“循環”和“經濟”貫穿於資源投入、加工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實現資源效用最大化。



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持續建設國傢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通過政府、企業和消費者良性互動,依靠科技、教育、人才力量,推動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真正做到既“循環”又“經濟”,造福國傢、造福人民、造福後代,這也是“紮紮實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要義所在。(作者:莫自才)



中利光纖:借力循環經濟躍上國內領先水平



細如發絲的光纖到底是怎麼來的?光纖預制棒要經歷哪些生產工序?我省在光纖生產領域又取得瞭哪些技術突破?



8月28日,在青海中利光纖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賀秀才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他們的生產車間,瞭解解密這些問題。



生產線上,光纖預制棒正在經歷從芯棒沉積、芯棒燒結、芯棒延伸、子棒接柄、外包沉積、外包燒結、尾柄對接等生產工藝。拉絲塔上,一根根幾十厘米粗的光纖預制棒正在變成細如發絲的光纖。



車間內,聞不見嗆鼻的化學藥劑味兒,聽不見隆隆作響的機器聲響,最吃驚的就是生產設備全部實現瞭無人智能化操作。

電動床

賀秀才告訴記者,從2015年4月正式投產以來,他們已經突破瞭以多晶矽高純度產品四氯化矽生產光纖預制棒技術,目前該技術已經達到瞭國內領先水平,並已經建成瞭年產200噸光纖預制棒及光纖生產裝置。



中利光纖作為我省第一傢專業研發、生產光纖預制棒和光纖拉絲的高新技術產業,光纖預制棒的主要用材四氯化矽,均來自於他們隔壁的亞洲矽業(青海)有限公司。殊不知,在這兩傢企業之間,最早聯袂發展而起的園區內循環經濟,已經充分實現瞭上、下遊產業對接,極大地為企業提效益、降成本提供瞭優越條件。



亞洲矽業將多晶矽生產過程中的中間產品四氯化矽經過高度提純後,通過管道運輸到中利光纖,作為中利光纖預制棒生產的主要材料。



指著車間內已經成品的光纖預制棒,賀秀才說:“現在我們每年要消耗1600噸四氯化矽,年底二期項目上瞭以後將會消耗3200噸,目前園區循環經濟的發展已經能夠滿足我們的生產需求,就地取材,再也不用從國外進口瞭。”



在沒有發展循環經濟之前,他們生產所需的四氯化矽均要從國外進口,再從上海、天津等地運輸到青海,除瞭高額的成本和運費,還要小心翼翼地防止在運輸過程中的泄露,造成環境污染。而現在,通過發展園區循環經濟,打破瞭四氯化矽隻能國外引進的格局。



“我們作為一傢生產型企業,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在於技術,技術上的創新才會讓我們的產品在市場上有競爭優勢,”賀秀才告訴記者。



作為一傢光纖預制棒和光纖生產企業,雖然設備都是從國外引進,但是在青海這樣一個高海拔地區,設備也會產生“高原反應”,導致芯棒沉積和光纖拉絲效率不高,影響產品質量,更影響生產效益。在這種情況下,中利光纖強化瞭技術創新,根據當地的氣候、濕度等條件,對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讓光纖產業在青海大地上“開花”。



一手抓生產、一手搞創新。功夫不負有心人,中利光纖終於在提高光纖拉絲生產速度和光纖預制棒沉積原料利用率、降低光纖預制棒燒結氣體消耗等方面取得瞭突破性進展,也在2015年獲得瞭光纖冷卻裝置、光纖氘氣處理裝置等7項實用性專利。



賀秀才說,通過改造設備、優化工藝,光纖拉絲生產速率已從原來的每分鐘1800米提高到現在的1950米,生產效率比原來提高瞭8.3%,一年可增加利潤156萬元,並且還節約瞭水、電、人工等支出費用,一年可以節約126萬元的成本。與此同時,通過降低光棒燒結氣體消耗,氦氣和氯氣的消耗量可在原來基礎上降低20%,節約成本一年可達241萬元。



青海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省立足省情特點和資源比較優勢,把服務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建設作為加強科技供給的主要陣地,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作為工業提質增效和優化升級的重要手段,不斷推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研發、引進與應用,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而有力支撐瞭全省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作者:宋明慧)

(責編:tibet)

5BB20A7F0FDAE613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全站熱搜

    rjj119o5v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